最近,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举办了一个“发现越窑——上林湖越窑青瓷展”。展品中,有两件瓷器引起了许多参观者的注视,一件是东晋的鸡首壶,另一件是晋代的羊首龙柄壶。
自古以来,中国人对茶器都十分考究。在《茶经》中,陆羽便精心设计了24种茶器。
咱们现在一般把喝茶用具称为“茶具”。但在古代,用于喝茶的“器”和“具”是有区别的。
按《茶经》的区分,“茶器”是指用于生火、煮茶、烤茶、碾茶、量茶、分茶、取水、盛水、滤水、盛盐、取盐、喝茶等用具。而“茶具”是指用于采茶、蒸茶、成型、枯燥、封藏和记数的用具。
可见唐代的“茶具”与现在的茶具基本上没什么联系,而《茶经》中部分“茶器”则相当于现在的茶具。
直到南宋,审安白叟写《茶具图赞》时,才将以往被称作“茶器”的喝茶用具改称为“茶具”,并一向沿用至今。
在各式各样的茶具中,茶壶自然是必不可少,泡茶、倒茶都要用它。尽管茶壶的造型有200多种,但万变不离其宗,茶壶都是壶状的,有嘴、有盖、有把儿或提梁。
茶壶的这种造型,咱们已是习以为常。不过,从古代的“壶”到现在的“茶壶”,却阅历了一个绵长的演化进程。
明显,鸡首壶、羊首龙柄壶这两件瓷器的款式是由盘口壶演化而来,其时大多数都用在盛水和酒,并非茶具。然其造型除了没有盖子外,与现在的茶壶几无二致,故可称之为茶壶的“祖先”。
有人问:为何古人喜欢把壶嘴做成鸡首和羊首的容貌?其中有何涵义?这是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多以动物造型为装修,这些动物造型又各有其特别涵义。如蛙、鱼等标志“繁殖”;而鸡和羊则代表“吉利”,且古人还以为鸡有文、武、勇、仁、信五德。
在这种观念影响下,鸡首壶和羊首壶在魏晋南北朝、隋及唐初曾盛行一时,尤其是鸡首壶,是群众最喜欢最常用的用具之一。
到了唐代中期今后,动物造型青瓷已成过去时。替代鸡首壶、羊首壶的是一种叫“注子”的瓷器。
唐代的“注子”由盘口变成撇口,颈部变得粗短,器身变高呈圆筒状,有的有系,有的无系。“鸡头”“羊头”被简化为矮小的管状流,流和把手依旧在器物肩部两边,与茶壶的造型更为挨近。
这种“注子”还有个别称叫“偏提”,大约是因其把手安于一侧,与有系穿绳的老壶提法不同之故。
“注子”尽管像茶壶,但在唐代主要是酒器而不是茶具,既能盛酒,又可注酒于酒杯中。
在“注子”造型的基础上,从唐代晚期开端,人们又研制出一种新的茶具——“汤瓶”。
“汤瓶”的呈现,是因应了古人喝茶方法的改动。唐人吃的是煎茶,有点类似于今日的擂茶,会参加一些食物混在一同吃。至陆羽后才开端发起“清饮”,只在茶饮中加一点盐。
宋代今后,转而盛行吃“点茶”。所谓“点茶”,便是将磨好后的茶粉置于茶盏内,逐渐参加沸水,一起以茶筅击拂,使茶粉融于沸水,茶汤发生“汤花”,“汤花”以白为美,以耐久为上。
因要在茶盏内注入沸水,“汤瓶”便应运而生。“汤瓶”用于煮水或盛沸水,用“汤瓶”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称为“点”。故审安白叟在《茶具图赞》中将“汤瓶”命名为“汤提点”。
前期的汤瓶,承继了注子流短而置于肩部的特色,瓶口往往高于流,造成器内无法灌满,倾侧倒水也不方便。后来,人们将流和把手的下端从肩部往下移到腹部,上端与瓶口等高,并改名为“执壶”。
但执壶既可所以茶壶,也可所以酒壶,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“茶壶”。真实的茶壶,是在明代才呈现。
明洪武二十四年(公元1391年),朱元璋下诏废团茶,改贡叶茶,从而又改“点茶”为泡茶。“茶壶”一名,也于此刻正式呈现。
一起,叶茶的运用,使明代的茶壶有别于前期的汤瓶、执壶。因喝茶方法已改动,其功用彻底不同,汤壶类似于现在的开水壶,茶壶则专门用于泡茶、倒茶。
明代的茶壶,最大的特色是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。如文震亨说:“壶以砂者为上,盖既不夺香,又无熟汤气。”张谦德说:“茶性狭,壶过大则香不聚,容一、两升足矣。”
一个小小的茶壶,竟有如此弯曲多变的前史演化,我国茶文化的博学多才由此可见一斑。